樊树林
真情祝福写挥春,笔蘸烟云岁月新。手写春联,是笔尖上陈久弥香的年味,是记忆里红红火火的福祉,是民俗中传承千年的宝藏。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人们在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像,悬挂于门旁,以驱邪避灾。
随着时间推移,桃符上的文字逐渐演变成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联语,这便是春联的雏形。到了宋代,春联得到广泛传播,明代时,朱元璋大力提倡,让贴春联成为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文化内涵来看,春联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它以简洁精巧的文字,将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家庭期盼等情感融入其中,直白地表达出人们对生活顺遂、事业蒸蒸日上的期盼。贴春联和吃饺子、放鞭炮都是传统的新年年俗,氤氲出了浓浓的年味,因此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记得小时候,每到岁末年尾,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春联,人们为贴上一副内容新颖、适合自己家庭情况、能表达自己愿望的春联而耐心琢磨。而那些擅长舞文弄墨者也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为邻里乡亲们“挥毫泼墨”,当时都是大街小巷一道靓丽的风景。笔者的父亲当时在乡亲们眼里就是就属于“文化人”,因此每到过罢祭灶节之后,我们一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昏黄的灯盏下,父亲凝神思考、研磨展纸,在红彤彤的纸上描摹,我则负责给父亲抻纸和把春联晾晒在地面上,尽管几天下来有点疲惫劳累,完全是一种义务劳动,但看到乡亲们满意地拿着春联离开,我们都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
类似父亲给乡亲写春联的不在少数,村里富有人家为装点“门面”、炫耀“身价”,还不惜重金请文人墨客专门撰联书联……可以说,手写春联不仅渲染了年味,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何时,“手写春联”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线,而“印刷体春联”开始“蔚为壮观”起来。不可否认,与传统的“手写春联”相比,“印刷体春联”确实越来越精美,而且字体还可以进行修饰,美轮美奂,更契合了一些家庭“花钱图省事”的心理需求。
但“印刷体春联”也自有其“胎带”的缺陷。一则“印刷体春联”内容和字体不属于“私人订制”,“千副一面”的现象较为突出,个性化不能得到彰显。尽管“印刷体春联”都是“名家手迹”印制,可是家家户户的“花相似”,让春联文化少了些传统味道。而且,大规模印刷生产对联对手写春联市场的冲击也很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写春联的传统造成了不小的传承障碍。
近几年,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春联文化没落的问题,“手写春联”再次回归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无论是各地政府组织的文艺进基层活动中书法家的“挥毫泼墨”,还是群众之间手写春联的默契交流,都说明“手写春联”再次赢得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
春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习俗,手写春联也是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好载体。留住传统韵味,打捞出浓烈的年味,更应该让“手写春联”走进千家万户,让春联文化进一步延伸到每个人心中。这就需要文化部门在确保书法家下基层“赠送春联”之外,还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手写春联”中。即便初学书法的人“字拙形丑”,但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也能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也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新春情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新春时,把春联这种中国特有的年俗形式用好、用足,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
- 第 1 版:要闻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第 2 版:要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第 3 版:要闻 新春送福暖民心——我区各级政协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
- 第 4 版:要闻 除夕:辞旧迎新时,最美团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