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1-28
除夕:辞旧迎新时,最美团圆日
2025-01-2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彭 晃

 

  除夕,是最具仪式感的一个节日。

 

  南宋诗人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作铺垫的。从前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是不再扫地的,以免把“财运”扫走。所以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会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儿时,吃年夜饭之前,老人会以传统的仪式祈请祖先,与子孙共享美食。这种朴素的仪式,是慎终追远,是追思怀念,也是对天地的敬意。

 

  除夕,是团圆幸福的相守。

 

  宋代王安石《元日》,可谓古诗词中描写除夕的经典之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一家老小团聚一堂,爆竹是欢快的背景音乐,美酒佳肴和春联窗花是氛围的最佳烘托。亲情和欢喜是对我们一年辛劳的最佳犒赏,是我们来年前行拼搏的最大动力!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清初诗人孔尚任将春节贴春联窗花、守岁、围炉喝小酒、拜年发压岁钱等习俗都糅进诗的欢乐音符里。这欢乐就像一条河,让传统风俗流传千年,至今仍是亲情的纽带,仍滋润着我们的幸福。

 

  除夕,是一场风雪万里归途。

 

  几千年来,无数游子因求学或工作远离家乡,过年,是我们万里归乡的最好契机。然而,古诗词里的除夕总有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除夕之夜仍然在外漂泊,“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内心的孤寂,表达出诗人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如今,时代的发展免除了我们“如何去岁听风雪,身在江南梦故乡”的遗憾,和“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的哀愁。打开手机抢张票就能跟随春运大潮回到家乡,和父母兄妹一起围炉,感受“岁除还有岁更新,华发相看手足亲”的亲情;像国学大师王国维那样“绛蜡红梅竞作花,客中惊又度年华”,和少时故友相聚,把酒话年少,举杯畅未来。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新希望。

 

  守岁,是个古老的习俗。唐代诗人就有写守岁诗的传统,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的习俗更是在城乡中司空见惯。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可以看到当时的参与度之广。除夕守岁,守的是欢乐,盼的是平安,迎的是希望。“东风自此无闲暇,万里乾坤一夜新。”除夕一过,须臾又是隔年春,新春新年就会有新希望。如今的守岁也在不断升级,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剥着瓜子,团团而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晚会、抢红包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些似乎是平凡的生活,但却是最珍贵的欢喜。

 

  清代李慈铭的《临江仙·癸未除夕作》中说“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这首词把过年写得喜气洋洋。翠柏红梅,有了植物的点缀,年节似乎增加了一份生机。围炉而坐,钗符金胜,除夕的热闹可想而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在给苏辙的诗《守岁》中勉励弟弟珍惜光阴、建功立业。如今的我们在和父母团聚新年之后,大多也要再次踏上新程,为梦想和希望上路。

 

  饮罢屠苏酒,又是一年,天增岁月,人长一年,孩子欢欣于自己的长大,年老者感叹岁月匆匆。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除夕这时则发出了“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的感叹,春天的气息是遮挡不住的,“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心向光明,世间总是万般美好。新的一年,愿满怀欢喜,未来无忧。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在除夕的欢声笑语里,诵读这些古诗,会更加珍惜和感恩当下的团圆幸福,也会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和前进动力。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