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辉
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名牌产品似乎大多出自上海。然而作为上海人,最值得炫耀的并不是买到这些东西,而是家里有那么几样“出口转内销”的物件。如果是穿在身上的衣物,当然最好,可以四处向人展示。若是茶壶、热水瓶之类,宁可多拖几次地板,也要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请来家里。“不经意间”让他们看到这些宝贝,然后风轻云淡地说熟人帮忙弄来的。
一些文友的回忆文章里,当年买什么都要凭票排队。出口转内销产品通常不发票证,假如没有熟人提供信息,你都不知道上哪儿排队。之所以这么紧俏,因为那时赚外汇太重要了,咱们都是将最好的商品用于出口。因此出口转内销的商品,无论款式、质量,往往吊打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口转内销”这个词渐渐没人提及了。到了2009年,我家开起了淘宝店,货源来自浙江一些外贸企业,主要是外贸尾单,这也属于“出口转内销”。通常厂家在接到国外订单时,会按一定比例多做一些,以备退货、换货之用。订单完成交付和售后,这些外贸尾货便需要处理掉,其批发价往往低于成本价。那年月如果没有熟人关系,一般人也不知道上哪儿能淘到这些货,所幸我有个亲戚在从事外贸业务。
2009年与上世纪70年代大不一样了,即便出口转内销,产品质量、款式也不一定吊打国内同类商品。我们出售的尾单比较有特点,比如有一些J联赛、K联赛球衣。那时市面上曼联、皇马、拜仁球衣很容易买到,但亚洲联赛球衣少见,尤其我们还有J2这类低级别联赛队伍的球衣。全国各地有着收集球衣癖好的球迷不少,因而我们开店不到一年,没做任何推广、刷单也没有买排名,轻轻松松就成了“皇冠店”。
随着网购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后来我们没有继续经营网店了,但出口转内销,让我们体验到此生唯一一次经商成功。一晃又过了多年,今年伊始,个别国家发起关税战,我国政府坚决反制,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最近各地主流媒体都在大力宣传,号召大家购买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我们积极响应,在网上搜索相关产品,积极下单购买。
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半个世纪里,从消费者到经营者再到消费者,我与“出口转内销”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一过程中,也见证了祖国日益繁荣强大。如今的出口转内销,与半个世纪前“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当年多是日用品、工艺品,如今有众多领先世界的科技产品,将来这类产品还会越来越多。
- 第 1 版:要闻 陈刚蓝天立拜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 第 2 版:要闻 延伸履职触角 服务一方群众——崇左市江州区政协委员工作室服务群众工作记事
- 第 3 版:要闻 广西产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路径思考
- 第 4 版:要闻 活成春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