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紫
廖阿姨是母亲的老同事,以前还是我们家邻居。如今她已经85岁了,依然和母亲经常走动,友谊堪称地久天长。
廖阿姨是个热心快肠的人,有时候表现异于常人。她经常去附近公园散步,常常会随身携带一些水果、零食。看到一些老人坐在湖边,她会给他们每人发一个香蕉或酥饼。人家往往很吃惊,因为并不认识她,不明白有什么动机。反应快一点的会说声“谢谢”,但不会马上就吃,可能担心食物里有不明物质。也有的目光扫视四周,怕刚吃下这些东西,就有一两个染黄头发的小流氓过来收费。
“您这是何苦呢?那些退休老人又不差钱。您若想送食物,大可以送给流浪汉或者小区里的低保户。”我曾劝过她,她不听。可能早年“鸡汤”文章看多了,中毒不浅。想用这种怪异的做法,给世界增加点阳光温暖什么的。
廖阿姨家祖上阔过,解放后除了她,其余兄弟姐妹都去了香港,这曾经给她带来不小的麻烦。改革开放后她经常去香港探亲,按说眼界应比一般老人开阔,然而并没有。
“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同是中国人,港台年轻人个个彬彬有礼……”来家里串门时,廖阿姨经常对母亲说。她说的彬彬有礼,指的是年轻人进出家门,都会和家中老人打招呼。看到父母的朋友来访,会称呼“叔叔阿姨”。这些其实平平常常,内地年轻人大多也能做到。
“人家那边传统教育是比我们做得好!”母亲没主见,廖阿姨随口一说,就被带节奏了。我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是廖阿姨自己家教出了问题。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坐牢,在周边都出了名,以至于上下电梯,邻居们常常避开廖阿姨,给她让出“专用通道”。她孙子如今都30多岁了,平日里也是粗鄙无礼,进进出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这并不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是她家情况特殊。
廖阿姨家教之所以如此失败,与她习惯于找借口十分相关。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她两个儿子上学时成绩就在班上压轴,调皮捣蛋时常闯祸。廖阿姨两口子打过骂过,没什么效果,于是改变思路搞“创作”,编造出一套理论体系。“小时候听话的孩子长大了都没什么出息,成绩差爱打架的,走上社会后反而能发财赚大钱。”廖阿姨经常散布这类言论,大多数人不信,只有我妈很相信,于是成了廖阿姨唯一的闺蜜。
一晃如今儿子都老了,从坏人渐渐变成老坏人。孙子三十不立,在家啃老。廖阿姨面对这一切无可奈何,于是怪罪整个社会教育有问题,从没想过她家与大多数人家并不一样。
父母的认知水平,往往会影响儿女的人生道路,廖阿姨潜移默化带偏了两代人。我母亲其实也是糊涂人,好在她没能力“创作”奇谈怪论,不会为儿孙找借口。因此我们家儿孙辈虽无大出息,倒也没有危害社会,都是平平常常普通人。
- 第 1 版: 要闻 南宁公益夜校,火了
- 第 2 版: 精选 从一本新书看博物馆如何创新知识传播
- 第 3 版: 关注 会不会全国普降?如何保证降价不降质?部分城市物业费下调调查
- 第 4 版: 导读 在古籍里体会“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