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晚年“暖胃”更“暖心”
——南宁市政协聚智助推长者饭堂提质增效
□ 本报通讯员 陈 浩 李艳明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万力社区长者饭堂的餐桌上。76岁的黄阿婆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淮山排骨汤,笑着对身边的老姐妹说:“这里的饭菜软烂可口,还能和邻居们唠唠家常,比自个儿在家吃香多了!”这个温馨的场景,被前来调研的南宁市政协调研组记录了下来。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小饭堂,处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没想到今天市政协主要领导能来到社区,和我们面对面倾听基层代表关于长者饭堂建设的想法,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7月8日,在青秀区南湖街道办事处嘉宾社区召开的推动长者饭堂提质增效座谈会后,青秀区厢竹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振威向笔者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当天,来自青秀区二十多个社区的代表齐聚一堂,与市政协调研组直面问题,共同为建设好长者饭堂出谋划策。座谈会上,社区代表、长者饭堂运营企业负责人将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和盘托出。
近年来,南宁市政协始终将目光聚焦基层、聚焦一线,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25年,市政协将“长者饭堂”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深入20余个社区,围绕“小饭碗”里的“大民生”问需问计。调研组看配餐流程、算成本账目、听老人心声、集干部建议,在烟火气中摸清那些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于细节处探寻破题之策。
“人民政协为人民”是南宁市政协坚守的初心。在调研组看来,长者饭堂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场所,更是承载社区温暖、传递人文关怀的阵地,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自2019年试点以来,南宁市青秀区已建成运营23个长者助餐点,日均服务超2000人次。但调研组在调研座谈中了解到,饭堂选址不够便民、运营成本压力大、财政补贴机制待完善等问题逐渐显现,部分长者饭堂难以为继,老人们期盼的“暖心饭”难以保障。
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民主协商的氛围格外浓厚。青秀区南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熊克直言:“当前政府给予运营企业的政策扶持不够,宣传部门对运营企业的宣传力度不足,社区场地的局限性制约了长者饭堂的拓展……”
金湖社区党支部书记韦姣建议,可参照1-5星的评级标准,对各长者饭堂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开展星级评定,以此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嘉宾社区党支部书记杜艳玲提出,引入营养师科学搭配菜单,让长者饭堂更受欢迎;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集约化运营模式,可降低老年人单餐成本;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非常必要……让调研组深感责任在肩。
企业代表的“金点子”让调研组成员茅塞顿开。广西三叔家常菜公司负责人建议:“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爱心企业参与,拓宽资金资源渠道;搭建线上订餐平台,提高送餐效率……”
广西旅发集团负责人结合运营多家长者食堂的经验提出:针对部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不方便问题,研究开发“南宁长者饭堂一卡通”,让老人们在全市任何一个长者食堂都能顺利用餐。
一条条建议直指关键,凝聚着众人的智慧。
市政协主席杨维超认真倾听,并不时与社区代表互动交流,他详细记录每一个问题、每一条建议,眼神中满是关切。他叮嘱道,要结合深度调研,充分拓展思维,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多元化开设长者饭堂的工作思路;务必要把大家提出的好意见建议吸纳到调研报告中,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建设长者饭堂,不仅要让老年人吃得饱,更要让他们吃得好、吃得健康。政协的履职成效,最终要由老年朋友的满意笑容来检验。
近年来,南宁市政协始终坚持小切口、深调研,聚焦民生痛点协商履职,扎根基层深入调研,用“脚底板”丈量民情。从围绕“社区嵌入式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题协商,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从助力老旧小区改造到关注基础教育均衡;从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到聚焦就业创业难题,市政协一次次将履职触角延伸到民生最需处,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一张饭桌、一碗热汤、一句承诺,折射出人民政协的为民情怀。在南宁市政协的推动下,南宁长者饭堂的烟火气里,正升腾着幸福养老的新图景。
未来的南宁,会有越来越多的“黄阿婆”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希望,享受到“暖胃更暖心”的晚年幸福。
- 第 1 版: 要闻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在南宁开幕 李乐成陈刚致辞 韦韬主持
- 第 2 版: 精选 助产业振兴 为幸福加码——浦北县政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学习”试点工作侧记
- 第 3 版: 关注 创新改进政协调研工作的路径思考
- 第 4 版: 导读 提案答卷·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