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深浦
行走在茶亭路社区的街巷,于我而言,是工作,更是情感的归依。作为挂点街道的一员,我与这里的烟火气息早已相融。茶亭路,是我观察基层治理的窗口,更是承载深厚情谊的家园。
一碗清茶的古老善意从未消散。至今仍被老北海人津津乐道的,是清末民初商人陈觉裕建茶亭、施茶水的事迹。“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精神,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新老北海人共同践行,续写着这片土地最温暖的底色。百年前,那为过往行人敞开的胸怀,那为路人升腾的茶烟,滋养的不仅是行路人的焦渴,更孕育出邻里相亲、四海一家的情怀。岁月或许斑驳了旧亭砖瓦,却将“不分彼此”的温情铭刻进城市血脉——它以真诚相待,架起联结万千心灵的长桥,无声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
步入茶亭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缕独特的气息悄然萦绕——舞台松香的清冽交织厨房灶火的暖香。松香托起舞者的跃动,烟火熨帖游子的衷肠。这气息的交融,恰如壮族吴阿姨的喟叹:“咸水歌一起唱,船板舞一起跳,沙虫粥你一勺我一勺——疍家人的情分,就在这咸甜甜的烟火里生根哩!”这里聚居着汉、壮、苗、满、朝鲜等12个民族的街坊。这片浸润海风的家园,无声诉说着一种朴素的接纳——“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其间蕴藏的和谐密码,正沉淀在社区“融、入、百、家”工作法的点滴微光里。
2024年“三月三”展演筹备时,社区“舞彩空间”里,一场舞蹈的“融合”正在上演。壮族吴阿姨的《扇子舞》刚劲如铜镲震响,朝鲜族金阿姨的《手鼓舞》欢快似泉水流淌,两种节奏一时难以交融。排练陷入僵局,曾驻守边疆的汉族老兵王叔拍腿大笑:“扇舞轻如云,手鼓重如锤!重拍给鼓,轻步给扇,保准像螺蛳粉配虾饼,鲜上加鲜!”非遗传承人梁老师细细拆解:“壮族铜镲三拍一停,朝鲜长鼓两急一缓,休止符对齐就是和弦!”在社区协调下,“舞彩空间”24小时开放,大家练得尽兴。
演出那日,《山海同韵》惊艳全场。满族退休教师老陈眼眶湿润:“这舞让我想起戍守长白山时朝鲜族阿妈吉的鼓舞,壮族战友的铜铃声,都在里头啊!”这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文化认同的演绎。
展演后的“邻里美食小汇”,宛如沸腾的“民族风味实验室”。东北李大姐端出蘸酱菜,将冲鼻的北方大葱换成本地小葱,戏谑道:“怕呛着北海姐妹!”朝鲜族金阿姨捧出辣白菜,不忘捎上苏子叶饽饽,开心道:“我家满族那位就馋这口!”灶台边的“风味破译”最动人:壮族黄阿姨揭开蒸笼,灰水粽氤氲草木清香,她笑道:“咱壮家碱水粽清热祛湿!朝鲜姐妹怕黏牙?米芯蒸透,一抿就化!”本地冯姨翻炒酸笋海螺,乐呵呵道:“这味儿,三分跳跳鱼的野劲儿,七分红树林的醇厚!北方妹子尝一口,保管鲜得眉毛跳舞!”满桌欢笑中,东北汉子老张猛灌三花酒,感叹:“当真爽利!比酸菜白肉还带劲!”这股股暖意,印证着真心换真情的真理。
这些舌尖巧思,背后是社区“入百户、察百情”的用心。社区发掘的“烹饪达人”陈师傅,乐于分享“减酸增鲜”“降辣提香”秘诀,《共享菜谱改良指南》悄然流传。如今黄阿姨小铺挂上“邻里同心”标识,壮家灰水粽与朝鲜族“一家亲粽”比邻而居,草木灰甘甜浸润打糕软糯,恰似不同文化在灶火中煨出的温情。一勺一筷间,传递着尊重与包容,让“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归属感,悄然生根。
茶亭路的温情,渗透在每条街巷、每座楼宇的日常。这正是“入”——治理与关怀精准下沉的魅力。推选的街巷长与“管事先锋”“和事佬”队伍,成为化解邻里纠纷、传递温暖的毛细血管,推动各民族在社会层面的融入。
去年深秋,朝鲜族金阿姨珍视的辣白菜坛子,不慎被玩耍的孩子碰碎。双方家长略显尴尬时,社区“一啖茶调解室”成了好去处。调解员温和讲理,志愿者秀英端来热茶轻言:“孩子玩闹无定数。咱们朝鲜泡菜、壮族酸嘢,不都‘越陈越香’?明天教孩子们一起腌新菜,传手艺、添热闹!”这话如暖流淌心,金阿姨舒展笑颜,小小不愉快在茶香中融化。
百家人议百家事,解百家忧。凉亭下、楼道里、活动室,都是大伙儿议事的空间。照片墙上,记录着教孩子包粽子的笑语、满族马叔带拔河队拼搏的汗水、各族居民涂画五彩蛋的专注……点滴都是“百家同心”的写照。
文化,是连接血脉的纽带。社区在“百味学堂”挖掘老街底蕴,粤剧唱腔吸引各民族居民。苗族李阿姨听《搜书院》“患难相扶真知己”时,热泪盈眶:“原来壮族歌圩唱情谊,朝鲜流头节敬祖先,粤剧演忠义——形式万变,骨子里敬天爱人、重情重义的心,都一样啊!”掌声中,老街文脉与多元亲情同频共振。
今日茶亭路,舞台松香与厨房油烟共同烩成的“烟火气”里,更添社区共享的馨香与安然。候鸟湾小区的公共文化墙上,天南海北的方言与“北海俗语”并肩而立。居民们常聚在凉亭下,“职之家”帮忙找工作,“夕阳苑”教用智能手机,街角便有“邻里服务站”。闲话家常间,尽是暖融滋味:“‘站站融通’的便民点就在家门口,咱们这‘邻里有情’可不是空话!”这些细微处的关怀,正是社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努力,让“共同体”的宏大叙事,落脚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广西迎客歌》的乐声再度在社区文化广场流淌,刚柔相济的舞步照亮每一张面庞。望着五彩绣球在众人手中传递,民族交融从未如此真实可触——它不在遥远的云端,而就在脚下温热的土地深深扎根。它的根系,是社区工作者“遍访百户”时记下的厚厚笔记本,是邻里义工为高龄老人送医送技的身影。而最滚烫的养料,来自社区“解忧超市”里点亮的“邻里微心愿”:孩子们在“四点半小课堂”的托管时光,残障朋友在“暖心角”获得的支持,新手爸妈在“新邻里沙龙”获得的创业启发……
当舞台松香萦绕袅袅炊烟,当邻里智慧点亮共享灯火,茶亭路的暖意便有了清晰脉络。这千丝万缕的情意,最终汇聚成一个温暖的答案:“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
作为一名政协工作者,我深感记录与传播这些基层实践的意义。那共舞的节拍、共饮的茶香、共建的家园,便是“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在北部湾畔的最美回响,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见证——千灯共耀,万心同源!
(作者系北海市海城区政协主席)
- 第 1 版: 要闻 陈刚在落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促进广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 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 第 2 版: 精选 遏制农村高额彩礼,该如何发力?
- 第 3 版: 关注 “快餐式”赴韩医美:低价诱导下的陷阱与隐忧
- 第 4 版: 导读 故乡魂脉小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