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9-18
红水河畔的文学回响
2025-09-1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红水河畔的文学回响

颜 色

 

 

  红水河畔浪花溅,中流击水卷波澜。

 

  小说《回响》获大奖,作家东西不平凡。

 

  红水河,一条奔腾咆哮、潇洒自如之河,裹挟着高原赭红的泥土,自云贵高原进入广西,穿山过岭、气势如虹,在喀斯特峰林间蜿蜒流淌,在桂西北的褶皱里奔涌而下,滋养出一脉相承又别具一格的文学热浪,成了浇灌广西文学最为丰沛的源头。

 

  龙滩的孩子:永远记住的11月

 

  红水河全长659公里,蕴藏丰富水电资源。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红水河综合利用报告,标志着将规划建设包括龙滩在内的10座梯级水电站。1986年,在天峨县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田代琳(东西)在《广西文学》发表处女作《龙滩的孩子们》,时年20岁。

 

  “故乡是写作的源头,是写作的零公里,是开始的地方。”东西如是说。神奇秀美而又蓄势待发的红水河诱发他的创作灵感。东西的故乡,汉、壮、瑶、苗、布衣、毛南等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写《龙滩的孩子们》时,红水河水色正浓。那些光脚丫在河滩奔跑的身影,那些在夕阳下闪着金光的脸庞,都被他用文字小心收藏。如今重读,字里行间依然能听到山鸟鸣叫,感到扑面山风,嗅到河水腥气,看到孩子们被太阳晒得发亮的脊背。文学就是这样一条河,将时光凝固成文字,让记忆在纸上继续流淌。

 

  如今龙滩、天峨大变样。坑洼之地变成笔直公路;矮小砖屋被高楼替代;垃圾堆放地变成空气新鲜的小公园;小村屯响应号召搬至县城周边;封闭小山村变得四通八达;多民族语言如同“叮咚作响”的交响曲;路网多了,出行更方便,信息畅通,群众腰包更暖,游客源源不断!有歌手唱道:

 

  天峨走进新时代,更多贵客涌进来。

 

  龙滩孩子走出去,人人一脸笑颜开。

 

  文学青睐有所准备的追梦人。1992年,田代琳以笔名东西在《花城》发表短篇小说《幻想村庄》,从此田代琳名字消失,作家东西的写作一发不可收。

 

  东西笔下那些孩子,现在可能正坐在空调房里,对着电脑屏幕,给孩子讲红水河故事;或许忙碌加班,累了端茶自饮,或抽一根烟,美美吐着烟圈;或许小酌一口,“酒不醉人人自醉”;或许陪家人在河边漫步或跳广场舞;或许在门口吹拉弹唱,自得其乐;或许挑灯夜战,打开记忆闸门,将所思所想敲在键盘上;或许正给东西打电话,提供鲜活创作素材。

 

  故乡,是现实家乡,也是精神原乡。东西以《龙滩的孩子们》为起点,沿红水河走出天峨大山,一直登文学之山,一步一脚印;2023年11月19日晚,作为文学桂军领军人,他在乌镇登上领奖台,领取茅盾文学奖这一中国文学最高荣誉;10天后11月28日,以东西笔名命名的文学馆正式开馆。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出席揭牌仪式时说:“东西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一种广西文学实力的展示。在东西家乡建立文学馆,有引领作用……我们期待广西文学不仅只有东西这一座高峰,而是像十万大山一样,万峰成林,各显其秀,开创八桂文学新未来。”

 

  浪花的闪耀:骄人的文学成绩单和创作背后的苦与乐

 

  浪花的笔锋——河池作家骄人的成绩单。在红水河滋养下,河池文学以其“血性”与深沉,在中国文坛刻下印记。东西凭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和长篇小说《回响》获奖,成为全国少数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双料作家,在八桂引起“回响”。罗城籍仫佬族作家鬼子以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罗城籍仫佬族作家包玉堂(已故)和儿子包晓泉、潘琦、鬼子,都安籍瑶族作家蓝怀昌(已故)、红日(潘红日)和壮族作家韦明波、凡一平、李约热(吴小刚),环江籍毛南族作家谭亚洲、莫景春先后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迄今,广西共获骏马奖53项,河池籍获15项。目前河池籍作家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6名、广西作家协会会员332名,河池市作家协会会员2000多名。有作家编山歌赞道:

 

  河池作家真是牛,妙笔生花争上游。

 

  多个民族齐共舞,助推文坛大丰收。

 

  浪花的闪耀:勤奋和执着成就作家。兴趣如水源——有爱则源溢,无源则流断。东西坦言:“‘阅读犹如呼吸’,是某天早晨我醒来脱口而出的比喻。因为有呼吸,我还活着。”他说,为写《回响》,他再次阅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名著。胸襟如河量——海纳百川,方成其大。文学创作同样如此,作品才能具备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和艺术丰富性。“《回响》采用类型小说推理加严肃文学写心理的技法,借类型小说之‘壳’,行纯文学之‘实’。”东西坦言,“是不断改变、突破,才有今天《回响》。”鬼子长篇小说《买话》开拓丰富“返乡”题材,反映城村冲突。写前人所未写,让鬼子对小说掌控进入新维度。凡一平系列上岭小说如泉水喷涌便是例证。毅力如河奔——不舍昼夜,终抵大海。文学创作更需要毅力与恒心。作品诞生,尤其长篇,往往需经年累月构思、写作、修改、润色。东西获茅盾奖后坦言:“30多年写作经历,让我明白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浪花的融合——创作“抱团取暖”、氛围浓郁。红水河畔风生水起,文学创作需要“浪花”多多、“抱团取暖”。“文学桂军人才培养‘1+2’工程”是河池作家群发展关键举措。由一位名作家带领两名青年作家,两年内进行全面指导,推介作品。市里每年拿出资金扶持文学爱好者,推动设立“河池文学创作人才小高地”,承办“全国名编辑名作家河池采风暨文学创作交流活动”“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第三届广西作家节,举办“文学名家走河池”等活动。2009年以来,桂西北少数民族作家群推出4辑“21世纪河池本土作家文丛”共23部、2辑“河池作家文选”丛书共15部。办有《金城》《红水河》《河池文学》(后停刊),推动各县(区)文联创办文学内刊。这些刊物构建河池文艺圈、红水河文艺在线等网络文学阵地,推出“打工作家专号”“河池诗人专号”“鲁迅文学院学员专号”等专辑。在《河池日报》开办“红水河文艺大讲堂”,由名家讲授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经验。邀请《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小说选刊》等名编辑讲座,全市13个《民族文学》创阅中心(创作基地)活动风生水起。推荐近10名作家进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50名民族作家进入少数民族班和西南班学习,是广西进入鲁院学习作家最多的地级市。如今,河池作家群形成良好人才梯队。以费城、甘应鑫、牛依河、郭丽莎等为代表的“80、90、00后”新生代正在成长。河池作家抱团取暖,就像开放性共生——像一块块通红木炭,分开渐熄,聚在一起则成熊熊火焰。

 

  如银似水的文学馆:感受新的“文学地标”

 

  河水的高贵,在于拒绝成为墓碑;文学的高贵,在于始终成为种子。在龙江河畔“刘三姐故乡”河池市宜州区,河池学院是河池作家群的重要基地。目前河池籍56位中国作协会员中河池学院有16人,获奖数量令人振奋。有作家直言:“河池学院是作家的根。”

 

  东西文学馆、凡一平文学馆位于河池学院中心,占地144平方米,近龙江河,古树葱郁,环境优雅。“东西文学馆”由莫言题字,刚劲有力;“凡一平文学馆”由李果河题字,有深层含义。馆内有河池学院文学现象简介,东西、凡一平求学生涯、创作成就、作品、手稿、获奖证书等,琳琅满目。凡一平在散文《好学校是一座靠山》中写道:“我之所以把河池师专当作靠山,是因为从成为她弟子开始至今,无论失意还是顺利,她都坚定支持我,给我鼓励、帮助和祝福。”建馆是对两位学子文学创作的肯定和褒扬!

 

  东西坦言,“东西文学馆、河池作家馆开馆,得益于河池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产业和‘河池作家群’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支持。”东西文学馆、河池作家馆位于天峨县老福山生态园,由主体建筑、东西厢房和景观庭院组成。整体设计像打开的书,外墙上作品名单都是文坛响亮名字:《没有语言的生活》《后悔录》《天上的恋人》《耳光响亮》《篡改的命》《我们的父亲》《回响》。馆内展览分东西生平、获奖情况、《回响》、作家评语、作品内容、藏书等6部分。负一楼是河池作家馆,以梯队形式展开。第一梯队承接20世纪30年代左联文脉,是率先走向全国的先行者;第二梯队创作从写民间故事、民俗风情到写民族心理、性格、精神不断深入;第三梯队成就突出、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第四梯队是主力阵容,东西、鬼子、凡一平、红日、李约热、翔虹等是中坚,获奖甚多,步入创作喷泉期;第五梯队是80后新锐和后起之秀,羽毛渐丰,后来居上。

 

  东西文学馆、河池作家馆与凡一平文学馆是红水河文学精魂的“琥珀凝结之地”。馆藏手稿、信札、创作笔记、获奖证书,如河床被冲刷的卵石,细腻展露作家如何从红水河泥沙中淘洗思想黄金,如何在故乡热土挖掘素材和捕捉灵感,如何将地域“血丝”熔铸为具有普遍人性光辉的文字结晶。文学馆昭示:文学创新的源头活水,深藏于故乡赭红色河床之下。

 

  红水河,是河池文学母腹,是作家汲取力量的根须,是作品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广西河流多,文学亦如水奔流。有红水河畔河池作家和文学的引领,有东西、鬼子、凡一平等领衔,有勤奋执着、坚守顽强的毅力,有团结如歌、温馨如水的创作氛围,广西文学一定会像奔流河水,激荡起更多更强更美的“回响”,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助力腾飞!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