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瑶绣”里的民族团结幸福画卷
——记自治区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李素芳
□ 本报记者 黄富强
在桂东北苍翠的群山中,她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千年瑶绣”重焕生机,推动中华民族的这项古老技艺,从深山村落走向国际舞台。她以针线为纽带,用栩栩如生的绣花图样,向世界生动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携手开创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画卷。
她,就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自治区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李素芳。近日,记者深入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实地采访,聆听李素芳以针为笔绣山河、绘盛世,力促民族团结和睦,齐心共创幸福家园的履职故事。
“在党的关心关怀下,巧手绣出了美好生活”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传统瑶绣才得以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而我,也凭着一双巧手,绣出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采访中,谈及瑶族刺绣如何在新时代重焕生机,李素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向记者娓娓道来她孜孜追求的“非遗瑶绣梦”。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古老的技艺,瑶族刺绣最早可溯源至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刺绣”在瑶语中叫“层程”,寓意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锦绣前程和美好生活。在广西的瑶族聚居区,从童稚少女到白发老妇,几乎人人擅长飞针走线,“瑶绣”这项惊艳绝伦的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在她们手中代代相传。
“我出生在一个瑶绣世家,这项技艺传承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李素芳告诉记者,她从小看着母亲刺绣长大,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早已深深爱上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她七八岁便娴熟掌握了瑶族刺绣技艺。
李素芳的母亲李小莲,同样是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享有“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样,为更好地传承发展瑶绣技艺,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李小莲开始招收弟子传授瑶族刺绣,并殷切期盼女儿李素芳能接过传承重任。然而事与愿违,受限于当时有限的宣传推广和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瑶绣技艺鲜为人知,难以创造经济价值。年仅十几岁的李素芳初入社会,认为瑶绣既枯燥乏味,又不能改善生计。因此,1998年中专毕业后,她并未继承母亲的衣钵,而是选择前往浙江杭州务工。
“瑶绣是纯手工制作,那时的我连静下心来学艺都做不到,更别提传承了。”李素芳回忆道,外出打工的那几年,每次回老家总感觉有些不同——学瑶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全村甚至找不出一套完整的瑶族服饰。意识到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李素芳心底对瑶绣的执着与热爱被重新点燃。2004年,她毅然决然返回家乡,重新拿起针线,开办两家瑶族服饰制作工坊,开启了瑶绣创业之路。
2006年,随着以贺州瑶族服饰为代表的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素芳深受鼓舞与鞭策,她的瑶绣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宽。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瑶绣,李素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资建设贺州瑶族服饰传承基地,以“公司(设计生产研发中心)+基地(瑶绣传承培训体验、乡村帮扶车间)+农户(刺绣工坊和绣娘家庭)”的模式,进行瑶族传统服饰和刺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与生产,批量生产出瑶族传统刺绣、织锦和传统瑶族服装。依托这样的模式,李素芳既带动了村民就业,又展示、传承和传播了瑶族文化,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非遗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非遗项目创意传承的新路子。
“我深深爱着生我养我的大瑶山,我们黄石村也从昔日贫困村变成如今‘文化强村’,得益于瑶绣产业的发展助力,也是我们在党的政策引领和关怀下一针一线‘绣’出的幸福家园。”李素芳自豪地说。
“一人致富不算啥,大家都富才是真的好”
走进夏日里的黄石村,田野环绕、草木葱茏,进村的硬化道路宽阔平坦,一条条水泥道路延伸到各家各户,一栋栋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一幅迷人的乡村胜景。眼前的景色,任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儿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一人致富不算啥,大家都富那才是真的好!”李素芳常常这样说,更是一直为此默默地努力。
返乡创业后,李素芳心里始终惦念着如何通过瑶绣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十几年来,她带领团队在村里创建瑶族服饰文化传承基地、过山瑶家文化园、八步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同心文化广场等,动员周边村民制作手工绣片缝制衣服、参加扶贫就业车间工作等,带动500多名瑶族绣娘居家就业。
“在我看来,她们都是全能冠军:在家抱着娃,还能够照顾家中老人,养着猪鸡鸭鹅;如果家庭负担减轻了,孩子去学校读书了,就来车间工作,制作民族服饰、为游客介绍瑶族传统文化。”谈及自己的这些瑶族绣娘,李素芳满脸骄傲。她介绍,目前,基地每年可生产瑶族传统刺绣和织锦超过1.2万张,生产传统瑶族服饰达2200多套、手工艺品近6000件,每年每户绣娘家庭增收在5000元至40000元之间。
2016年春节前,李素芳及其制作《瑶绣——瑶族盘王印章》和《瑶绣——年年有鱼》2种刺绣图案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装饰送给各国政要。贺州瑶绣由此走上世界舞台,远销到欧美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
走进黄石村的土特产营销中心,但见绣娘们缝制的瑶王锤、香包、枕头等琳琅满目,摆放得满满当当。“这些瑶绣产品非常受欢迎,游客基本上没有空手回去的。我们还在抖音上带货,一上货就秒空。”李素芳高兴地说。
如今,在李素芳的带动下,黄石村通过民族文化搭台、瑶绣产品唱戏、农家特产展销等形式,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产业富民”之路。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当地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充实。
“别看我生活在大山里,朋友遍布全国全世界”
“我是瑶族,丈夫是壮族,弟弟又娶了个汉族姑娘,我们家就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多民族家庭。”谈及家里的情况,李素芳骄傲地拿出一张全家福照片向记者介绍。
这个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九口之家先后被评为“广西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
“我的企业员工有汉族、壮族、瑶族等多种民族群众,各民族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不断上演。”李素芳告诉记者,作为贺州市八步区方言宣讲团成员,她以瑶族语言为载体,以瑶绣创业为纽带,积极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民族团结故事传递给更多的父老乡亲,努力为搭建民族团结桥梁、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我们自信的源头。”李素芳坦言,瑶族刺绣很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其中代表,不仅寄托着我们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相交相融的见证。“别看我生活在大山里,我的朋友可是遍布全国全世界呢。我希望这种美不仅仅把它藏在深山里面,而是能把它带出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这么传承下去,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故事好故事。”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瑶绣工艺美术大师,到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乡村能工巧匠;从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到荣获“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从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到担任2023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一路走来,李素芳收获了一串串荣誉、一项项殊荣,但她从不敢懈怠,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作为人生的信仰,将瑶绣融入生命,从指尖到心间,从传承到创新,让古老纹样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用“千年瑶秀”深情描绘着盛世中国各民族团结幸福的和美画卷。
- 第 1 版: 要闻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 第 2 版: 精选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 第 4 版: 关注 瑶山深处的光
- 第 5 版: 导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