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点“木”成金
——上林县民间雕刻艺人莫新宁的匠心善举
□ 覃桂南
莫新宁在创作雕刻作品
被遗弃的树根、木板、木头,在普通人眼里是鸡肋,但在莫新宁眼里是宝贝。
从上林县城驱车40分钟,笔者来到白圩镇覃排社区逢木庄的艺之雕工作室。
工作室里,七八个学生手拿钻刀、凿子等工具,在已画好花鸟、瓜果、动物、卡通人物、饰品图案的木头、木板上凿着。
“孩子闲着无事,来我这里学习雕刻。”艺之雕工作室创始人莫新宁说。
追逐梦想:不倦追求,精益求精
从祖辈开始,逢木庄莫氏家族就有雕刻墓碑、石碑,雕凿水缸、门槛木雕等传统和手艺。在耳濡目染中,莫新宁从小就与绘画和雕刻结缘。
1994年初中毕业,莫新宁被老师推荐,踏上专业学习之路。在校期间,不管是国画、油画,还是广告装潢设计、雕刻技术,他都认真钻研,技艺日臻娴熟。
1997年,莫新宁在贵港市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绘图工作,之后辗转广东、福建等地,接触商品画创作、家具木雕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拓宽了视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根雕工艺品受到青睐。
“看到很多茶楼、酒店、家庭摆放根雕、木雕工艺品,那时候我就想学习根雕创作。”
怀揣梦想,莫新宁到“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学习雕刻技术。
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由于小孩要到镇里上初中、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2008年,莫新宁与妻子回村成立工作室,经营雕刻生意。然而,莫新宁的作品无人问津。面对冷嘲热讽,莫新宁动摇过。
“做好自己,让别人说去吧。”妻子的话让他重燃信心。
莫新宁一头扎进工作室,制作雕刻作品。对于雕刻、打磨、上漆等工序,他特别“苛刻”,对于每件作品,他都认真构思,反复揣摩。一件作品要花一两个月时间,复杂的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
终于,第一位客人拿着一根香樟树根登门拜访。
莫新宁从不同角度反复推敲琢磨,多次构思造型,经过一个多月,将其雕刻成了巨龙腾飞的茶几。
“客人很满意,陆续推荐朋友过来。”莫新宁的技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宾阳、来宾等地的根雕爱好者慕名前来。
大爱无疆:成就事业,绘就人生
莫新宁能潜心创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奉献。
“除了学杂费,我上中专其他费用,都是两个姐姐资助。”莫新宁说。
创业之初,作品卖不出去,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南下广东打工。“没有她的支持,我根本撑不下去。”莫新宁看着妻子说道。
近年来,雕刻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上林县原有的十几家雕刻企业仅剩三四家,但莫新宁不放弃。
“虽然困难,但他做任何决定,我都支持。”妻子面对莫新宁的坚定与执着,唯有做他坚强的后盾。
在创业过程中,妻子默默支持和帮助,时常给莫新宁斗志和灵感。
2016年至2023年,莫新宁参加行业内的各种展览、比赛,木雕作品获得各种奖项。
同时,莫新宁与业内人士学习交流,得到了悉心指点。
莫新宁的付出,迎来了“高光”时刻,2023年被授予上林工匠称号,2024年被授予南宁市乡村工匠名师称号。
授人以渔:传授技艺,回报社会
喜欢钻研雕刻技艺的莫新宁,想的更多更远。
乔贤镇覃楚文之前跟朋友在广东揭阳从事玉雕行业,其作品缺乏“灵气”,经人介绍给莫新宁当学徒。莫新宁手把手教他各种雕刻技术。学了一年多,覃楚文在乔贤镇开了一家雕刻店。遇到疑难,覃楚文常和莫新宁交流切磋。
白圩镇初中生蒙海川、蒙晓桐兄弟因为爱好画画,课余时间向莫新宁拜师学艺。如今,他们已经掌握各种雕刻技术。
莫新宁的雕刻出了名,陆续有各地学校、单位和社会青年到莫新宁的工作室参观学习。
自2022年开展研学以来,有300多人次到莫新宁的工作室学习、体验。
“我要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术,让传统木雕技艺薪火相传。”面对未来,莫新宁充满信心和期待。
- 第 1 版: 要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 第 2 版: 精选 七十载昂扬奋进 共携手再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共创新辉煌
- 第 3 版: 关注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东盟
- 第 4 版: 导读 陪伴,让爱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