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姝苗
知者,为相知、相爱的人。苏东坡《点绛唇》写道:“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将风月视为知己,有无边的情味。
与谁同坐,不是一种姿势,而应该是种意境。当年,诗人闲倚栏杆,数楼外山峰千朵,心中无限感慨。“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想这红尘中,风雅之事如诗词一样,愈发稀缺不可多得,心里的寂寥反而清晰可见。有唱无人和,该有多落寞?于是,不如择一旷达露台,与一二知己坐于庭院,拥一只红泥小炉,或茶或酒把盏尽欢,何其妙哉。
谁人懂我?是我们在尘世交往中时常会有的疑惑。除了亲情无可选择,谁都想找到与之“匹配”的友情和爱情。情投意合也好,门当户对也罢;漫无目的也好,肆无忌惮也罢……总之,不要觉得两个人相处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是我们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哪怕从别人口中闻得一点讯息,神情顷刻如同寂寞的琴弦被弹拨开来,眉眼像晒足了太阳的花草一般,不自觉地弥漫出一片欣喜。常听人们相互道别的话语:“慢走啊,有空来坐坐。”谁来或者谁不来,各自有着自己心里的那个客。可惜现实不是理想,不该来的,好似挥不去的影子;该来的人,却总是迟迟未至,或者也不会再来了。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还是自然之物最解风情,诗人句子里的“与谁同坐”被取用于苏州园林拙政园一亭,吸引了不少游客。人在“与谁同坐轩”,仿佛入了梦里。我停留在一波蜿蜒流转的小溪边,四周青枝绿叶,碧绿苍翠,花草沾染露水,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水面不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同时云烟飞动,山峦静立。洁净的清风为我沐浴,流泻的月光洗涤蒙尘的心,眼前的一亭一阶,一草一木,都成了心灵的风景,灵魂的归宿。
辛弃疾有一首《贺新郎》:“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写得多么哀怨。长亭外,古道边,人世间既然知音难觅,不如把视野投向自然,也许,青山能够洞悉诗人的心事吧。把一壶清酒寄情山水,聊以慰藉,人与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才情开解,惆怅顿减,你看,那个摆脱了功名的稼轩多么自在。他以与生俱来的豪放之气,将满腔郁愤化若无痕。他以无边广阔的胸襟与古人相会,抒万千情怀于一狂叹。诗人的大气,犹如行走于莽莽野地,与心偕行,通达无阻。
与人最难是相知,知我心者,“二三子”,足矣!
- 第 1 版:要闻 2023年中国(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南宁开幕
- 第 2 版:要闻 守护生态“高颜值” 共享康养“新福利”——凌云县政协助推生态康养产业发展侧记
- 第 3 版:要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 第 4 版:要闻 铅华不可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