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潼
几年前和一位香港文友闲聊,说起喝茶,他一直喝“砖茶”。并认为正儿八经喝茶,就得喝这样的茶。一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冲泡,太随意了。
对于他的这种坚持,当时我很不理解。岳父社交比较多,经常收到茶饼(就是砖茶)。他骨质疏松,不敢喝茶,便转送给我。我不知道如何分解?用手掰,一块大、一块小,还会产生一些碎末。有的茶饼很结实,手掰不动,得用小榔头砸。让我想起小时候吃过的战备压缩饼干,硬得像花岗岩。榔头敲碎后开水泡半天,才吃得下去。
窃以为之所以有叫法不一的砖茶、饼茶、团茶,无非古代运输条件太差,从云南、福建将茶叶送到北方城市,一路可能要走几个月。加之没有冰箱、冷柜、防腐剂,不得已才将茶叶弄得像压缩饼干,如今哪还有这个必要?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想当然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块状的茶才是茶界主流。喝这类茶是身份的象征,并非不得已才做成那样。
散茶起源于何时?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西汉就有了,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隋朝。但比较一致的看法,直到北宋,茶消费依然团茶为主。而团茶属于奢侈品,且不常见。南宋文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提到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第一次将茶列为老百姓日常生活要素之一。因为酒并非生活刚需,元代将之剔除,便剩下开门“七件事”,一直沿用至今。
苏轼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道出了北宋时期,茶叶属于高端人士饮品。据说徽宗时期贡茶团茶,一斤值二两黄金。南宋饮茶之所以渐渐“下沉”到了市井,是因为散茶慢慢多了起来,喝茶成本有所下降。然而直到元朝,有身份的人还是不屑喝散茶。
直到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称帝,他很厌恶上层社会奢靡之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废团茶,改制散茶。《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庚子诏。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勅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俾专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后时,常遣人督之,茶户畏其逼迫,往往纳赂,上闻之,故有是命。”
明朝两百多年,彻底扭转了饮茶风气。之后开水泡散茶,一直是饮茶主流,至今未变。正是散茶兴起,大幅降低了饮茶成本,使喝茶稳稳占据“开门七件事”中的“老七”位置。不然茶比酒贵得多,不喝又不会死,早就和酒一起被开除了,恐怕开门就只剩“六件事”了。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散茶愈发适合现代生活。一小部分人怀旧,追求文化品位,复古地全套还原唐宋喝团茶那套程序,旁人无权非议。不过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会选择省事地抓一把茶叶放进杯子,冲入开水……
- 第 1 版:要闻 孙大伟在自治区政协党组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4次专题学习集中研讨时指出 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 严守群众纪律厚植为民情怀
- 第 2 版:要闻 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 第 3 版:要闻 在强军征程上书写新的荣光——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践行“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记事
- 第 4 版:要闻 南海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