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芳
在宋代,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男子,都爱在发间,亦或是帽子旁插上花。大文豪苏轼到了晚年的时候,还要在自己的头上插朵牡丹花。他还自嘲过自己“人老花簪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这寥寥数语中,包含着他对戴簪花的喜爱。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也曾描绘过“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的盛景。宋代男子爱簪花,会簪花。他们觉得簪花颐养其性情,也丰裕其生活。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及“遍插茱萸少一人”。可只有到了宋代,男子簪花,才不再限于节日习俗,它开始成为全民化的时尚热潮。这时,男子簪花的品种越发多样,簪花的场合也不再局限于节庆、宴会等。
在宋代,统治者通过赐花给臣子戴,来表示对臣子的恩宠。不同的花色品种还代表了恩宠的不同程度。《宋史》就提到:“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进士登科赐花,特殊恩宠赐花。寇准当参知政事时,就收到过真宗赐的花。政治上的大力推动,也让簪花逐渐走进了普通宋代男子的生活。
他们开始用簪花来装点个人气质。他们会精心挑选花朵,以便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用娇嫩的桃花,来展现青春的美好;用热烈的荷花,来表达高洁之志;用傲霜的菊花,来显示自己的坚韧不屈;用孤芳自赏的梅花,来表现超凡脱俗的气质。可以说,簪花,透露出的是宋代男子独特的审美追求。花如其人,花亦增其神韵。《水浒传》中,阮小五出场就是“鬓边插朵石榴花”。鲜艳的石榴花就与阮小五豪爽的性格相得益彰。
簪花,还映射出宋代男子的生活态度。文人们会通过簪花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陆游就在《初冬杂咏》中写道:“对酒插花君勿笑,从来不解入时宜。”簪花,实际上表达的是放翁对自由的追求。南宋周端臣在《寒食湖堤》中提到:“画桥日晚游人醉,画插满头扶上船。”头上簪满花,表露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花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赏花活动频繁。这些都为男子簪花,提供了物质基础。再者,宋代文化昌盛,文学活动多样。与簪花有关的诗词、小说等纷至沓来。这些都让男子簪花,愈发被大众熟知,愈发被大众认可,愈发被大众追捧。
宋代男子让簪花成为宋代文化的独特符号,为后世留下浪漫的发间风雅。
- 第 1 版:要闻 “全球减贫案例”背后的推力——天等县政协深化“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力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 第 2 版:要闻 银发列车出行“锦囊” 让老年人更舒适地追寻“诗和远方”
- 第 3 版:要闻 西部特色产业“拔节生长” 科技创新助力弯道超车
- 第 4 版:要闻 闻香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