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童年的记忆里,每年盛夏,在阳光与蝉鸣交响、汗水与希望交织的季节,也到了八角收获的时节。那时的我总喜欢在磨得滑溜溜的木吊脚楼的门槛上,掂起脚尖,望着远处那片郁郁葱葱的八角林。一阵风吹过,迎面飘来沁人心脾的八角清香。我和父母一样,心中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希望。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滇桂黔结合处凌云大石山区里千千万万个,以种植八角维持生计的微不足道的“小老板”。
说父亲是“老板”,其实他不过是在承包一片八角林。他的“公司”是逻楼镇六路屯蓝靛瑶流转出的那几个土山头的八角林;“员工”,则是母亲和我们五个兄妹;他的“宝马”,是那匹忠诚的老马。
每年八角成熟时正值放暑假,他就带着我们兄妹,与时间赛跑、与“双抢”较量,一边采摘那些挂满枝头、散发着独特香气的八角,一边收玉米、一边收稻谷,整个暑假期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一个从小在大石山区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林里采摘八角、田里收割稻谷、地里摘玉米的场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父亲常对我们说,读书和干农活是一样的,你若是勤快,收获时它就用丰收回报你;你若是懒惰,它就用欠收来应付你。在我的印象中,我家是村里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每年都杀两头猪,柴米油肉菜都能自给自足,除了逢年过节外,一个星期还可以吃上两次肉。
父亲是家庭富裕的领导者,他和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起早贪黑抢农时种植庄稼,做完一天的地里农活后,天色已暗下来,回到家的父亲来不及歇口气,便开始生火做晚饭;母亲也顾不上喝一口水,忙着喂猪牛马鸡。父母辛劳,不仅换来了五谷丰登,也撑起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虽然家庭相对富裕,但父母舍不得吃和穿,为了我们读书,父亲整整十年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
父亲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吃不完的苦,我现在吃的是没文化的苦,如果你们不吃读书的苦,以后就得吃生活的苦。
父亲所承包的八角林有几十亩,每年的收入就是我们家一年所有开销的主要来源。每到八角采收时,当第一缕阳光微亮着照进我家的小木屋时,父亲已经悄悄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做好饭菜,等着熟睡的我们醒来。而母亲早已起床,收拾着背篓,背篓里除了装八角的蛇皮袋子,还有一壶白开水和午饭,等我们一醒来就吃饭,吃完饭就上山。夕阳西下时,父亲牵着“宝马”驮着八角,母亲背着装满八角的背篓,而我们就像一群小蚂蚁跟在她们的身后串成一串,一步一岁,一篓一秋。
回到家的父亲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吃完饭后又忙碌着烘烤八角。父亲说:“烘烤八角是关键,必须用心去做,来不得半点马虎,八角烤焦了,卖不得好价钱,一年也就白忙活了。”等到了逻楼街赶集的日子,父亲早早地起床,将烤干的八角仔细打包,赶着他的“宝马”,载着满满的一驮八角,自己还挑上一担,跟在马的后面,一前一后、一路汗水,沿着崎岖的山路奔波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逻楼街。每当看到父亲从逻楼街回来,脸上露出满足和自豪的笑容时,我们兄妹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燕子,飞快跑到他跟前,因为我们知道,父亲又给我们带来好吃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辛勤努力,让我和兄妹们在那个年代没有挨过饿,没有因贫困而失学。
从小跟随父母务农,父母的勤劳善良培养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拼搏奋斗的性格。如今,我们兄妹都已为人父人母,也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父亲也爬不上那高高的八角树了。回想起那段岁月,我眼中总是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 第 1 版:要闻 乘着时代大潮奋楫前行——记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计
- 第 2 版:要闻 乘着时代大潮奋楫前行——记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计
- 第 3 版:要闻 聚智多良策 发展更强劲——玉林市政协深入开展“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
- 第 4 版:要闻 拾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