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3-29
宋朝的三条游鱼——从南宋《三鱼图》窥探宋人的生命哲思
2025-03-29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宋朝的三条游鱼

——从南宋《三鱼图》窥探宋人的生命哲思

子 安

 

三鱼图

 

  南宋佚名《三鱼图》(现藏费城艺术博物馆)以不足盈尺的绢素,构筑起一个流动的生命剧场。画面中三条游鱼呈三角布局,中间一尾以跃动之姿打破水面的宁静,两侧游鱼或俯首觅食,或回身顾盼,形成动静相宜的节奏。画家以极简的墨色勾勒出鱼身的透明感,鱼鳍处淡墨晕染如薄纱轻颤,尾部线条的弧度暗含水的阻力与推力,这种对物理规律的精准捕捉,正是宋代“格物致知”精神的视觉呈现。

 

  宋人观鱼,非止于形似,更在于“观其生意”:鱼身转折处的线条如书法捺笔,尾鳍摆动似风中蒲叶,水草则以枯笔皴擦,寥寥数笔便暗示出流水的方向。正如苏轼所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相较于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中繁复的工笔设色,南宋画家更注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营造。水草以枯笔皴擦,浮萍用墨点轻缀,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暗合水流的律动轨迹。观者仿佛能听见鱼尾拨动水波的细响,感受到藻荇拂过鳞片的微痒。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恰如苏轼所言:“空故纳万境”,在留白处藏匿着整片江湖。

 

  在中国传统意象谱系中,游鱼从来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三鱼图》中的数字选择颇具深意:三条鱼的组合既符合道家“三生万物”的哲学思辨,又暗合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伦理观照。中间最大者或为“道”的化身,两侧游鱼可解读为“阴阳”两极,这种构图模式与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模型形成奇妙互文。

 

  画家对鱼种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若细观鳞片纹理,当属江南常见的鲦鱼品种。这类小鱼群居而灵动,既不像锦鲤承载着富贵寓意,也不似鲶鱼带有民间信仰色彩,恰是宋人“平淡天真”审美追求的绝佳载体。这种对日常之物的艺术升华,与南宋院体画“残山剩水”的美学转向一脉相承——当北国山河破碎,文人转而从微观世界寻找精神寄托。

 

  《三鱼图》中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笔法体系:鱼眼以浓墨点睛,继承五代黄筌“用笔新细,轻色晕染”的写实传统;鱼身轮廓却采用书法性线条,中锋运笔时见飞白,转折处宛若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怆笔意。这种技法上的矛盾统一,折射出南宋画坛工笔与写意的交融态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的“空白”经营。不同于西方静物画的满幅构图,宋代画家故意隐去水域边界,使观者的想象可随游鱼轨迹无限延伸。这种“计白当黑”的空间意识,与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的构图革新形成时代共鸣。当我们将画作旋转九十度观赏,三条鱼的游动轨迹竟暗合草书“之”字笔画,揭示出书画同源的深层关联。

 

  在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影响下,宋代画家对游鱼的观察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微程度。《三鱼图》中鱼鳃开合的角度、腹鳍摆动的频率,乃至鳞片反光的角度,都严格遵循光学原理。这种科学精神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融合,在传为李嵩所作的《水殿纳凉图》中亦有体现——画中游鱼阴影方向与建筑投影完全一致。

 

  但宋人的观物不止于物理层面的求真。三条游鱼构成的环形运动轨迹,暗喻《周易》“周流六虚”的变易哲学;鱼群始终维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恰似程颢所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理想人际状态。这种将伦理观念植入自然图景的创作方式,使《三鱼图》超越了普通花鸟画的范畴,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哲学文本。

 

  元代赵孟頫《枯木竹石图》中的游鱼意象,明代徐渭《杂花图卷》里的泼墨鱼影,乃至八大山人那白眼向天的孤鱼,都可视为《三鱼图》美学生命的延续与变异。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当郎世宁试图用西洋透视法改造中国鱼藻图时,其笔下游鱼虽具立体质感,却始终难现宋画中“鱼乐人乐”的天趣。

 

  如今,三条游鱼穿越八百载光阴,仍在绢素间吐纳着宋人的精神气息。它们既是生物本能的自在展现,也是程朱理学的视觉注解;既有马远、夏圭的山水余韵,又蕴苏黄米蔡的笔墨真传。在这个数字化图像泛滥的时代,《三鱼图》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永恒性,不在于技术的高超,而在于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凝视。正如画中那尾回望的游鱼,在转身的瞬间,已道尽整个宋朝的文化精魂。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