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飞燕
在弥漫晨雾的桂岭崇山中,一串串银铃般的山歌唱醒了天际,也惊醒了沉睡的青山。在我们老家,三月三,是镌刻在红水河岩画上的古老记号,随着春风的拥抱,在八桂大地上舒展开了一副斑斓的画卷。
据史书记载,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唐代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也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在大明山脚下的马山古寨,103岁的歌师韦秀英能有声有色地唱出72种不同的歌调。她的歌声里藏着整部壮族诗史:从布洛陀创世到姆六甲造人,从《嘹歌》中的农事节气到《传扬歌》里的处世哲学,无一不叫人振奋。
清乾隆年间的《镇安府志》也曾记载,当地土司曾组织万人民歌会,“昼夜歌声不绝,虽风雨不辍”。现代诗人韦其麟在《百鸟衣》中写道:“三月初三人挤人,歌声起处不见身”。
在柳江边的鲤鱼岩下,每年的三月三,刘三姐的歌声便会如期而至,被壮族人奉为歌仙的刘三姐亦是岭南歌圩文化的诗意化身。在宜州下枧河畔,现代版“对歌擂台”上,无人机盘旋拍摄着盛况,抖音直播间的点赞化作数字时代的绣球,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共振。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舞台上,马骨胡与电吉他共奏新韵,壮语摇滚碰撞非洲鼓点。当《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被翻译成八国语言传唱,三月三已从岭南走向世界,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空中明亮的八桂星辰。
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它是“三月三”在历史中最光耀的时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群文人学士在会稽山阴兰亭的茂林修竹间雅集,赋诗作词、曲水流觞,文辞结为《兰亭集》,“书圣”王羲之为此题写《兰亭集序》,留下了千古名篇,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三月三”兰亭诗会的传统延续至今,凭借其诗书雅集与山水意趣的独特魅力,现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山水旅游开发的典范之作。
融融春意中,八桂大地繁花盛放,草长莺飞。各族群众着起盛装、敲起铜鼓,唱起山歌、抛起绣球,跳起千人竹竿舞、吃起五色糯米饭……尽情享受盛大的节日氛围,好不热闹。
千人竹竿舞呈现一派热闹且有节奏的场面,前来观看的游客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当音乐响起,跳舞者跟随着节奏,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持竿者的姿势变化多样,坐、蹲、站,每一种姿势都书写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今夜把酒对明月,明朝踏歌上云阶”,当无人机在歌圩上空织就铜鼓纹样的星河,少年们用壮语RAP重新诠释《盘歌》的韵脚,篝火旁银饰叮当的少女与霓虹灯下的都市青年共舞,电子烟花与牛角号声在夜空写下双行诗……忽而明白文化的传承是让铜鼓声里的星辰,落成每个人的文明萤火。
- 第 1 版:要闻 让“金点子”转化为决策“施工图”——岑溪市政协建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第 2 版:要闻 以“四个凝聚”谱写奋进新篇章——我区各级政协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第 3 版:要闻 广西“抗日模范村”与安徽“抗日模范县”
- 第 4 版:要闻 三三相逢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