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潼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街上私营门诊部越来越多了。母亲对此喜闻乐见,因为经常有“羊毛”可薅。这家送鸡蛋吸引老人去听健康讲座,那家送塑料脸盆……
讲座听得多了,除了“羊毛”,母亲还收获了许多知识,只是这些知识有时互相矛盾。比如某次讲座,一位男“专家”说冬季假如穿袜子睡觉,一晚上深度睡眠时间会比光脚少32分钟;而另一次讲座上,女“专家”说穿袜子睡觉,比光脚深度睡眠时间长34分钟。
以往母亲认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但两位“专家”说法完全相反,其中肯定有一位是错的,如何辨别?就得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穿袜子影响睡眠,是怎么得来的结论?有助睡眠又经历过多少次实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人种,结论一样吗?
小门诊请来的“专家”,可能没那么大学问,也许他们这些知识是网络上搜罗来的,出处本身就难以追溯。好在互相矛盾的知识,激发出了母亲的疑心,让她晚年竟然渐渐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若是早被这些“专家”熏陶,她老人家在生活中可以少受许多骗。
若在早些年,我一定会武断地猜测那些“专家”是业余说书人,根本没学过医。有一位亲戚正儿八经医学本科毕业,开着两个诊所,年收入一百余万。有时向他请教糖尿病知识,他竟然会说错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吃瑞舒伐他汀,有一定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这是我亲身实证过的。他竟然说绝无可能,肯定是我服药期间进食过多,才让血糖有些失控。
从他身上,我领悟到专业人士说的并非全对。就拿我自己来说,早年学的是有机化工,但我在这一领域属于学渣,肯定经常说错相关专业知识。那位亲戚未必是医科学渣,但他属于全科医生,涉猎面太广,难以面面俱到。关于糖尿病的某个知识点,他未必有我们这些“糖友”研究得深。相似现象在文学领域更常见,比如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名教授,曾因讲座时念过不少错别字,遭到网友鄙夷。其实即便最牛的语言学家,在某个字的读法上,也许都会出错,不及认识这个字的小学生、初中生。
凡事多存疑,别说来历可疑的“专家”,即便货真价实的专家,说的也未必全对。人家灌输你一个结论,最好问问他这个结论怎么得来的?培养出了“存疑”的习惯,生活中别人就不容易给你洗脑。如今各类诈骗不断“创新”,靠居委会隔一阵子发一些新警示,毕竟防不胜防。能做到绝不轻信,就能不变应万变,使自己不再是骗子眼里的“软柿子”。
- 第 1 版:要闻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第 2 版:要闻 关税讹诈无法“让美国再次伟大”——起底美国关税战的历史与本质?
- 第 3 版:要闻 从“打卡”到“入戏”:当旅游遇上传统文化
- 第 4 版:要闻 我家乡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