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7-31
时代的胶卷
2025-07-31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毛晓梅

 

  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风云突变,山河破碎。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枪炮声震耳欲聋,百姓流离失所,一段铭刻着民族伤痛的黑暗史诗就此铺展……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历史照片与电影画面的对比呈现,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对城墙纹理、街道风貌进行全维度复刻,深入揭露了日军罪证照片的细节,也激活了那段被血与泪浸透的记忆。

 

  《南京照相馆》主要讲述了一群素不相识的百姓,在1937年的南京城里,目睹了日军的残暴后,决定豁出性命,将手中记载日军罪行的照片传出去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阿昌,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邮递员,编号1213,这个数字巧合地与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时间相呼应,仿佛是命运的重锤。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阿昌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战火中艰难求生。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动,他被迫卷入了为日军冲洗罪证照片的漩涡里。

 

  后来,阿昌成功“蜕变”,除了自身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更离不开照相馆老板老金的引导,这一切都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不禁叫人感叹。

 

  电影中呈现的诸多场景,均源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日军高耸的梯子、沾满鲜血的砍刀、一辆辆碾压中国人尸体的军车,以及刺杀、斩首、火烧、活埋、奸淫……一幕幕真实残酷的画面,深深刺痛着观众的心。

 

  在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扭曲的镜头下,堆积如山的尸体成了他所谓的“艺术素材”,他竟疯狂地喊出:“笑一个!这是你们最后的纪念!”这种对人类尊严的公然践踏,令人愤怒不已。当伊藤秀夫发现他奉为“战功”的胶卷变成百姓笑脸时,这个披着人皮的禽兽终于撕下了面具。火光冲天的照相馆里,阿昌将罪证底片塞进毓秀衣襟,转身扑向伊藤。镜头最后,烧焦的暗房墙上,未显影的相纸在高温中卷曲,浮现出四个焦痕大字:寸土不让。

 

  《南京照相馆》之所以能深深打动观众,除了对战争残酷的深入揭露,还在于它成功刻画了众多鲜活的南京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成长。

 

  林毓秀,这位曾在舞台大放光彩的女演员,在战火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大难之前,她毅然放弃生存机会让出通行证。在认清日本人的伪善后,她坚定地选择了抗争,把罪证照片和金家婴儿带出了日占区,同时带走的还有真相和希望。

 

  还有那个蜷缩在角落,用稚嫩嗓音喃喃轻问“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下去”的小女孩,她的声音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让观众心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命如同草芥,随时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但即便如此,这些女性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她们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共同寻找着生存的微光。她们的坚韧与勇敢,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如果要问《南京照相馆》内在的价值表达是什么?答案应该是“铭记”。当繁华落尽,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影片中,老金用地道的南京方言喊出:“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这简单而有力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内心的坚守与底线。而阿昌在牺牲的那一瞬间,那句铿锵有力的呐喊:“只要中国一日不亡,就不许你们这么糟蹋!”更是将民族的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阿昌的牺牲,不仅仅是个人的壮举,更是整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南京照相馆》连接了过去,照亮了未来。整个南京城在战火中的故事,成为时代的永恒记忆。影片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对白,拼合起来,就是时代的一阙悲壮留白,亦是时代的一幅鲜活画像。

 

  《南京照相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伤痛,也让我们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团结,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上演。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