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炳旺
都安的山是有褶皱的,像老人额头的纹路,一层叠着一层,将村庄藏在最深的褶皱里。十九岁的韦德铸站在二伯父家的土坡上,手里捏着一封来自桂林的邮件。他撕开信封,一张印着桂林理工大学校徽的录取通知书滑了出来,在八月的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他盯着那行烫金大字,忽然觉得眼眶发烫,大颗泪珠砸在纸片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渍。
“是周老师……”他哽咽着说出这三个字,声音散在层层叠叠的玉米地里。远处的瑶寨炊烟袅袅,孩童的嬉笑声随风飘来,清脆如银铃。韦德铸想起第一次见到周特锋的情景——他正蹲在教室后门的角落,用袖口抹着淤青的脸颊,忽然有双温暖的手落在他肩上,带着洗衣粉的清香。
我叫周特锋,从深圳来的。”男人的声音像春日的阳光,不刺眼,却能穿透阴霾。那时的韦德铸还不知道,这个陌生人会成为托举他走出大山的那双手。
2022年夏天,深圳市西乡中学的体育老师周特锋,将一件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叠进行李箱。当“组团式”教育帮扶的通知贴出时,他几乎没有犹豫。“都安的条件可能会很苦。”校长说。周特锋笑了笑,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他,站在大别山深处的小学门口。“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知道山里的孩子需要什么。”
初到都安,阴雨连绵。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窗外的山峦如绿色屏障般没有尽头。都安第二高级中学的宿舍在教学楼顶楼,墙壁印着水渍,窗户缺了一角。周特锋放下行李,找了块硬纸板把窗户糊好。夜里的狗吠声让他明白,所谓的“苦”不只是物质匮乏。
第一次家访,他跟着班主任走在泥泞山路上,露水打湿裤脚,鞋面沾满黄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韦德铸暂居的二伯父家——低矮的土坯房,茅草屋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韦德铸的二伯父叹着气说:“这孩子命苦,三岁没了妈,他爸前年也走了……”
周特锋走进屋里,看见韦德铸正蹲在灶台前烧火,火光映着他清瘦的侧脸。“听说你最近总逃课?”周特锋在他身边蹲下。看见少年手腕上的淤青,周特锋轻声说:“我小时候也总被欺负。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考出去,让那些人再也不敢看不起我。”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大白兔奶糖递过去:“尝尝?深圳的孩子都爱吃这个。”
那天下午,周特锋牵着韦德铸的手走在山路上。“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他停下脚步,认真看着少年的眼睛,“我向你保证,绝不会让你因为没钱而失学。”
从此,周特锋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都安的各个山坳里。他骑着一辆借来的摩托车,车后座绑着笔记本和相机,翻山岭,蹚溪流,探访可能失学的孩子。遇暴雨时,他徒步行走数小时;错过饭点,就啃几口干硬的玉米饼。
一年半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都安每一个村落,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家庭情况:谁家父亲卧病在床,谁家母亲打工失联,谁家孩子冬天还穿单衣……209个名字,209张面孔,像209颗蒙尘的星星,落在周特锋心里。
在都安二中教学楼墙上,周特锋钉上一个绿色铁皮信箱,旁边用红漆写着“周老师信箱”。第一天,信箱里就塞满了信——有的用作业本纸写着歪扭的字,有的画着看不懂的图画,还有的夹着干枯枫叶:“周老师,我想妈妈了。”
周特锋把这些信带回宿舍,一封封仔细阅读。他联系深圳同事募集图书,在学校办起阅览室;邀请西乡中学心理老师远程授课,培训都安老师做兼职心理咨询师;在宝安区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组建“一对一精准帮扶群”。
韦德铸收到了来自深圳的资助,每月500元。第一次取钱时,他来回确认了好几遍,才相信那串数字是真实的。他用第一笔钱买了新校服和一支刻着“好好学习”的英雄钢笔。
周特锋的爱心如墨滴清水,慢慢晕染整个都安。他带深圳狮子会的志愿者给孤寡老人送米油;给留守儿童讲深圳的故事;看到妙田小学孩子们穿着破旧衣服,就发动深圳学校捐赠校服——当46个孩子穿着崭新蓝白校服站在操场上时,整个校园都亮了。
他帮白血病学生发起募捐,三天筹到二十多万元;联系深圳医院为失聪孩子免费做人工耳蜗手术;为像韦德铸一样的孤儿在深圳找“代理妈妈”。据统计,周特锋带领的爱心团队累计捐赠超百万元,惠及209个家庭。但他总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周老师告诉我们,大山里的竹子能长得很高,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很深。我们也要像竹子一样,把根扎在泥土里,然后努力向上长。”
2024年初,周特锋结束支教返回深圳。离开都安那天,天还没亮,韦德铸就带着十几个学生来送他。孩子们捧着自家种的蔬菜和彩纸折的星星,红着眼圈却不肯哭出来。“记得好好读书。”周特锋挨个摸摸他们的头,用力抱住韦德铸,“等你考上大学,我去送你。”
回到深圳的周特锋,办公室里多了特殊摆设:一沓资助汇款单,墙上209张受助学生的笑脸照片,窗台上放着穿深圳校服的山里娃合影。他依然每天去操场看学生跑步,只是哨声里多了牵挂。深夜收到都安老师的消息:“韦德铸这次月考进步很大”“那个失聪的孩子能说话了”……每一条,他都认真回复。
2025年夏天,韦德铸把桂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照片发给周特锋时,正在备课的他红了眼眶。他知道这所学校的分量,录取分数线远超本科线。电话那头,少年声音兴奋:“周老师,我查了学校资料,说以后可以勘探矿山、治理环境。我想学好本领,回来建设都安。”
如今的都安,深圳捐款每月准时汇入账户,受助学生的书信不断飞往南海之滨。韦德铸在大学加入志愿者协会,每周辅导留守儿童功课;那个曾经失聪的孩子,已能流利背诵课文,梦想当播音员;更多“韦德铸”正在教室里奋笔疾书,眼里闪着憧憬。
周特锋常想起都安的日子——山路上的脚印,铁皮信箱里的信件,孩子们接过校服时眼里的光。他知道,支教不是终点,而是爱的开始。就像都安的山涧,一滴水汇入溪流,奔向大海,而被滋润过的土地,终将长出参天大树。
瑶山的褶皱里,光正在蔓延。从大山深处到大学课堂,从鹏城到瑶寨,这场教育爱心长跑还在继续。那些被照亮过的生命,正成为新的光源,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 第 1 版: 要闻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 第 2 版: 精选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 第 4 版: 关注 瑶山深处的光
- 第 5 版: 导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