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9-27
喜看家乡廿载变
2025-09-27 | 来源:广西政协报

韦复兴

 

  2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于我的家乡——一个从深山峒场整体搬迁至路旁的新村而言,却是一段改天换地的壮丽征程。今年正值搬迁20周年,国庆期间,乡亲们将举办隆重的庆典。而作为游子,我相机里定格的光影,与脑海中的记忆交织,便是对这场变迁最深情的礼赞。

 

  2005年国庆,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长假,辗转3趟班车才回到家乡。父亲直接带我去了纳洋的搬迁新址。那时地基刚平整好,他兴奋地指着靠近山体的一块地说:“看,中间那就是咱家的宅基地!等你过年回来,新房就建好了,以后回家再也不用爬那山路了!”望着那片黄土地,我很难想象新家的模样,但父亲眼中的光,让我对“过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盼。从那一年起,我们巴独屯拉岩、拉讲、丘讲和江坡4个居民小组的乡亲们,陆续从位于山顶的峒场旧址搬迁至东巴二级路旁的腾龙、纳洋,建起了美丽宜居的新家园。

 

  2006年2月,我家乔迁新居。为表达喜悦与感激,爷爷亲手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房大门上:“党政扶贫落实宝地栋宇傍山依水真秀丽,农民感谢迁居新村福星照地地利又人和——为民造福”。乡亲们看了都拍手称好。那红艳艳的纸、黑浓浓的墨,不仅道出了大伙的心声,也将乔迁的喜悦和感激之情,牢牢地印在了我家崭新的门楣上,更印在了我的心间。

 

  搬到新村后,乡亲们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邻里和睦,宗亲团结,互帮互助,形成了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新村也越来越美。

 

  2011年初,村里把村名雕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立在村口,从此,这块村名石便成了新村的“魂”。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村里的“心脏”。农闲时分,这里最是热闹:男人们讨论着活计,烟头的明灭像夏夜的萤火;女人们聊着家常,笑声伴着针线起落;孩子们在台阶间追逐,身影被夕阳拉得老长。这块冰冷的石头,就这样被日复一日的乡音乡情焐热,成了收藏人间烟火的宝盒。每次回到家乡,我都爱在村名石边坐一坐。听着熟悉的乡音,我才感到,自己的根,已实实在在地扎进了这片新土里。

 

  路通了,心就亮了。这一条路,不仅打开了山门,更拓宽了乡亲们的生计与眼界。有的到县城或邻近乡镇从事建筑业,早出晚归节约很多成本;有的经营不锈钢装修,产业越做越大;有的种植农产品,在村口搭公交车拿到县城卖……随着乡亲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里近90%的家庭都购置了小轿车或皮卡车。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家家户户添置的车辆,让曾经宽阔的村道竟也变得狭促起来。

 

  为了解决停车问题,2017年5月,乡亲们自发倡议在村口空地建设硬底化停车场。说干就干,大家按户集资购买水泥、石沙等原材料,男女老少齐上阵。搅拌机的轰鸣声、乡亲们的号子声,奏响了一曲共建家园的交响乐。仅用两天时间,就把村口的两块空地硬化成了停车场,同时还安装自来水龙头,方便洗车。如今,停车场不仅用于停车,村里操办红白喜事时,又变身露天厨房,实现了一场多用。

 

  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纳洋新村内道路、自来水、停车场、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设村口牌楼和围墙以进一步美化家园,成了乡亲们共同的心愿。2023年10月,乡亲们再次自发倡议,大家积极响应,各户按户集资,外出工作、经商的宗亲及外嫁女慷慨捐款,共筹得六万多元资金。12月31日动土建设,乡亲们同心合力,投工投劳,各尽其力参与设计、采购、监管等事务。历时35天,共同垒起了这座属于家园的丰碑。从此,它便静静地矗立在村口,诉说着团结的力量,迎接着每一个归来的游子。

 

  20年回首,家乡的变迁在我眼中渐渐清晰:它远不止是砖瓦道路的新生,更是一场深沉的情感重建,是将生活的根,稳稳地扎进了这片新的土地。当年父亲眼中那束期盼的光,如今已化作牌楼下的万家灯火,化作村名石畔萦绕不散的乡音。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